第4章 江河之上的家和桥(1)

陈明说:如果一本纪实文学中掺杂了花拳绣腿的表达方式,那是对现场建设者们的大不敬,最朴素见底的文字才能配得上他们朴素的人格。他们在江上追赶日出日落,追赶星星和月亮,唯独追不上故乡星月的脚步。

项目指挥部食堂开饭时间从7点开始,此时,各个活动房里的动静开始大起来。脚步声纷沓而至。

陈明每天往食堂走的时间在7点30分。我吃完早饭往宿舍走的路上,远远看到他从办公室兼宿舍出来。

经过一夜的休整,他还是略显疲惫,嘴角上的水泡让他在说话的时候有些难受。他每天起床稍晚些,白天满血运转,晚上再晚再累,几十年养成的夜间读书的习惯一直不变。

0点过后,整个生活区安静下来,活动板房的墙角落的虫鸣声真真切切。小虫子咿咿呀呀,卿卿我我之声,正是伴他夜读的天籁之乐。

陈明的同事们说:我们的陈总笑的样子有点像个调皮的小孩,玻璃镜片后的眼睛不乏天真,自带书生气。

如果不是命运之神的手指,阴差阳错把他点到大桥建设这个行业,说不定他可以做一名大学教授,带一帮学生,做自己的学问。

但有些人天生适应能力强,随便把他放到哪里,都能成就自己的未来,陈明就是。

作为项目部的总指挥,陈明办公室整天人来人往,遇到紧急事情时,人比往常更多。

与陈明的第一次握手,是在他的办公室,那几天正遇暴雪,工地现场的天空黄澄澄的,地上的冰渣子硬邦邦的。冬季施工最怕雪。来不及落座,二公司负责南锚碇施工的副总杨忠勇和生产经理胡铭来汇报近期的工作,杨忠勇竹筒倒豆子似的把现场遇到的问题一股脑儿倒给陈明,就站在他面前等结果。他们三人因此有了下面的对话:“做任何事不能留下硬伤,更不能留下遗憾。小病不大治,大病就没法治。今天是星期二,后天是星期四,所有的蒸汽养护机必须全部投入使用,如果雪再下,没有保温养护设备,将面临停工。目前水泥、黄沙、沙子原材料全面涨价,到年底材料费需要7500万左右,没这个数不行,有些付款期没到,原来90天结算,现在把90天结算改为30天,当月结算。如果钱付少了,无法备料,怎么办?年底了,材料商的支出要算,有的发票开过来了,有的没开到,那么先用收据结算,等发票开来了,再替换,遇到特殊问题特殊处理,不能死搬教条,更不能拖欠人家材料商的资金。不管怎样,要支撑材料进场,紧急备料。刚收到紧急文件,最近1号到15号要紧急停工。为什么停工?一是网络大会的召开,另一个是要响应国/家蓝天白云号召。目前城市的环保关过不掉,只能关闭一些环境污染大的厂矿企业,包括水泥厂。从源头的治理已经开始,石子和沙子能不能来?一纸限令下来,可能一粒沙子也出不来。只有重大工程要报国务院特批,才能弄到水泥、黄沙、石子。你们在现场如果遇到困难,要及时汇总到我这里来,我来想办法解决,不能让你们担这个责任。把料备足了,年后到3月份,才可以轻轻松松的干活。冬季施工的费用,先打给你们100万,锅炉、大棚布、棉被都要买,这些小钱不要等,要快,资金不够要开口。赶快筹足资金。春节临近,民工的工资要全部发放到位,反正少不掉,留在手里干吗呢。”

我和他并没能说上几句话,便草草收兵告辞,因为下一波要找他谈事的人正在门外候着。

再后来,见陈明的时间大多是在江边会议中心,他要迎接上级部门的各项检查,在大桥完成不同节点时的庆祝场面。他忙着接待一波又一波涌向大桥参观和指导工作的上级领导与专家们,接受各路媒体的采访,这些都是他工作的组成部分。

一直等到终于有空坐下来谈他的工作经历,是第五次约见,这期间有空是非正常,没空才是正常的,又过去了一年半时间。

1982年参加工作的陈明,参与了中国很多大型桥梁的建设。从1982年到2005年,经过23年的积累,到现在他才在心里对自己说:能够参与五峰山这座大桥的建设,才算是一个合格的建桥人。

这一路走来,陈明参加过东明黄河大桥、孙口黄河大桥、钱塘江二桥、南京彩虹桥、芜湖长江大桥、杭州一期和二期、东海大桥、沈阳四环……当时中国的桥梁事业刚刚起步,开始修建一条从北京到秦皇岛的京秦线运煤专线。在卢龙县的青龙河大桥离长城只有几十千米,那个关隘叫青龙口,过了这个关隘就到承德。

被誉为“齐鲁第一桥”的东明黄河公路大桥,时任国/家主/席为这座大桥题桥名。这是当时山东省境内最长的桥,全长4142.14米,宽18.5米,双向四车道。1991年10月开工,1993年建成通车。这么大的桥,这么大的工地,让青涩的年轻人心鼓胀起来,看到什么都感到好奇,而且这种好奇心一直保持到中年。正因为有了这种好奇心,才激发他不断向上的内心力量。

也可以说,齐鲁大桥对陈明的影响是巨大的。从第一座特大桥,再到五峰山这座特大桥,从黑发到两鬓白发,一晃38年过去了,而他全程参与建设的这18座桥,每座桥对他来说,都有刻骨铭心的记忆。

在陈明带领下的这个优秀团队,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最重要的是质量和安全两件大事。质量是底线,安全是红线。在很多场合他都说过这样的话:靠一个人的力量太小,靠一个团队的力量才能肩负起一个国有企业的责任与使命。

我们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国/家把这么重大的任务交给我们去做,就要求我们要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我们这代人的使命是什么?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什么叫长征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屈辱之中,为了生存,为了尊严不断去努力开拓的精神。国企中也要融入这种家国情怀和一种自强不息精神的红色遗传。

陈明是一个非常阳光的人,极少说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和苦难,唯一一次听他说小时候的苦难,是在饭桌上。他拿着一个蒸山芋,一边啃一边说起母亲送他到武汉读书时的事:“记得到武汉读书,母亲能给我的只有13块钱,到学校报到,只有一条被子,没有垫被,只能盖一半垫一半。鞋子张了嘴,袜子也穿不起。母亲给的13块钱放在贴身的口袋里,捂得滚烫的,也舍不得动1角。”

说起大麦粥和炒黄豆,陈明嘴角翘起:“在1970年代的时候喝大麦粥,母亲在大铁锅里炒黄豆,我等不到出锅,手伸到锅底抓半把,就捧在手掌心吹,急呼呼往嘴里放,大嚼大咽,那个香,至今还留在牙缝里。”

做了38年大桥人的陈明,说起昨天的苦难,仍然是乐滋滋的。

因为穷过,所以更珍惜今天的富裕生活。

“在那个年代,大家都一样,国/家穷,家家都穷。”

这些年,他获得的荣誉不计其数,在这个项目部,又被评上江苏省劳模、最美交通人是必然的。

“作为一个大桥人,我们这代人是值得骄傲的,都愿意做大桥的仆人。”

“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注定是一群特别有使命感的人,我们是从吃不饱,穿不暖,读不起书的困难中一路走来。到我们这代人参加工作的时候,刚好赶上改革开放,整个工作历程,也是国/家高速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缩影。国/家高速发展,我们才有机会参与到这一个激情澎湃改革开放的40年。

我们的前辈们不是不聪明,而是没有这么好的机遇,所以我们需要感恩,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来。20世纪桥梁事业有了一位桥梁泰斗茅以升,但现在‘茅以升大师’多了,全国有一群茅以升这样的桥梁大师,这得益于国/家经济的繁荣与大发展。

文化传承5000年从未间断,中国文化的软实力,还是值得我们自豪的。要保持这种文化的延续与发展,许多国有企业如同共/和/国的长子,长子有长子的责任与样子,要肩负起长子的责任。那么中国中铁集团这样的国企,必将成为建筑行业的长子。”

项目部几乎天天要开会,会议上要谈的内容有很多,除了老生常谈的质量第一,安全生产,警钟长鸣的事情,还有就是项目刚进场就定下来的16字真言:“超前谋划,综合成本,精准激励,共创共享。”

谋划什么?陈明认为:这座桥以及中国的桥必须要全国产化,对桥梁产业的形成,现在全能做到,还要做到又好又快,体现综合社会效益。早一天通车,将对整个中国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帮助。以前从技术上和原材料上,中国还要依靠外国专家的技术,比如九江大桥等,现在中国的桥梁终于赶超世界,这就是谋划。